文:王智远 | ID:Z201440
我爱看文章,也有人经常请教商业写作的事情。
比如:
朋友拿到一篇客户需求后,会找到我聊聊如何洞察?用什么角度写。解答过程中,我总认为哪里不对劲。
我认为写作技巧、方法没有想象中关联那么大。相反,写作跟一个因素关联非常大,即:感受。
写作5年,我曾反复琢磨过一个问题,为什么有时候调研完毕后,坐在电脑前却仍然写不出东西来,或者写到一半就不想写了。
不想写,一方面对写的内容不满意,感觉一团糟,让人很烦躁;另一方面,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写,缺乏灵感。
没有灵感通俗说法是:这个人没有进入写作饱和的情感状态中,缺少心流。即便已经拟好提纲,确定命题,甚至面对非常紧迫的需求,仍感觉无法投入。
所以,写作由感受推动。想写得好,得先触及情感,当脑中已有知识和对外部商业的洞察,才能结合到一起,快速成文。
那么,该如何提高感知力、培养灵感?说说我的感受。
01先说一下:什么是无感?
这应该不难理解。顾名思义,无感,即没有什么感觉。
举个例子:
短视频平台上,你经常看到科技博主做开箱视频;他们流程化地介绍每一步,从拆包装开始,到说明书、数据线,再到CPU性能,最后开机、评测像素。
当你看得多了,下次再看到相似流程的视频,你会直接划过、跳过;这种反应,就是所谓的「无感」。
我也有无感的经历。小时候写作业,能在屋里盯着窗外养的鸡发呆十几分钟,一字写不出来。即使勉强写点什么,哪些华丽的词句,也掩饰不了内容的空洞,不仅浪费时间,还很费劲。
这种感觉,三年前还常有。每次带着电脑去咖啡厅,想好好整理资料,结果,脑子里的想法像热锅上的蚂蚁,急着快点完成,思绪却一团糟。
什么叫有感呢?
想象一下,清晨起床,刚喝了杯水,坐在电脑旁打开客户昨天发来的文件,一看完,脑子里马上冒出好多想法。
紧接着,你感觉才思涌现,先不管它是否流畅,逻辑是否严谨,迅速打开写作软件,手不停地在键盘上飞舞,思维像活跃的泉水一样,迅速转化成文字。
这就是有感,你在某些活动、思考中激发的灵感,能变成创造力。
看完后,两者不难理解对不对?但是,你有没有想过,二者之间差距到底在哪呢?或者说,什么原因导致突然没有灵感了呢?好奇心缺失?不会洞察?不是的。我认为罪魁祸首在于「自动化的大脑」。
什么意思呢?
大脑本质,是一个输入、处理、输出的机器,它会把外界信息摄入体内,加工处理后再形成有效的、结构化的结果。
时间长了,会不自觉地把个人感受、期待、思维习惯带入到各种场合中。当你无法调节情绪,做到真正放松,又试图控制太多事情时,它的后台会运行太多事项,不堪重负后,脑子就会转不动了。
比如说:
你的工作是写文章,每周有固定KPI。一开始,任务会激发你的创造力,时间一长,重复的压力就会变成负担。
日常休息时,你可能都在想:我还有任务没完成?是不是遗漏了什么;这样一来,70%的后台资源,时不时调取出来思考一下,最后脑子很容易枯竭,转不动。
如果你有过这种感受,就一定理解:自动带入模式会带来更多心理负担,让你心力交瘁。
接下来,它还会令你陷入一种效率羞耻症的困境。这种状态下,你会给自己设定一些,完全不现实的目标和时间表,然后,当没能实现目标时,你会开始自责。
类似有:
你会想:反正明天是最后期限,今天没有动力,就把精力集中在明天上午,一口气完成吧。”但到第二天,你没能完成任务,又会因为前一天没做而感到内疚。
所以,无感常常源于重复压力,过度自动化行为和对效率的追求,当三者持续循环时,你的激情度、创造力自然就下降了。
02你会好奇了,这和找灵感有什么关系呢?当然有。
来思考一个问题:
你平时会注重效率吗?怎么理解效率的?
我来说下身边一些伙伴反馈的情况,他们认为,质量大于数量,不原因花普普通通的日常时间,产出一篇没有多大价值的内容。要么,准备写文章时,就要把每段话写好。
也就是说:力求一次成稿,之后不需要再做修改。
但你知道吗?这种总想追求“最好”的心态,会让你太过注重完美,不能接受一般成果。这会让你处在两个极端:要么做得最好,要么干脆不做。
以上就是灵感来源的几个方法的全部内容了,希望大家喜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