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3、小时候想要快快长大,真正长大以后才会懂得还是小时候最开心,可惜一旦错过了就永远都回不去了
那年,我家从边疆调回老家的小城
安顿于这古色古香的大院,四合天井自然天成为一统院落,凝重雅致别具一格,风雨从瓦檐洒下清幽唱腔,一棵老大的银杏树下摆满花坛,清洁飘逸一派祥和,那位精干的老大妈鹤发童颜有条不紊的忙活,给一对老红军打理家务,熟练默契为一家人,老红军的孙儿女跟我一般大,活泼精灵,没有娇生惯养的习气,学习出色还是班干部,让我好生羡慕,从门帘瞧见老红军看着报章,持重威严
二老或出门散步,伺弄院里花草,大声教顺玩皮的孩子:再一家是戎装换发的{武装部}老部长,山东口音钝挫有力的言语,一辈军旅生涯成就他的个性,总是精神换发的容貌,另一家年轻的女教师风度优雅,毅气十足,好似青春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,孩子们在夏夜的大树下摆几把椅子,扇着蒲扇,听老爷们的龙门阵,看流星划过夜空,其乐融融
上完大学后,我离开了小镇,再也没有回去
多年以后,当我第一次品尝西餐并吃了意大利面时,我几乎把它吐了出来,除此之外
除了一家小商店的小面条之外,其他面条又怎么会变成这样的东西呢?
孤独不是一个社区,而不是一个团体,而是一个获胜的魔术武器是让人们更接近催化剂
/> 一个月光明亮的秋季的晚上,我像一个喝酒喝得微醺因而感到非常幸福的痴人在田野里游荡
其实那天我没喝酒,使我迷醉的是月亮
在我前面不远,是一条宽阔的河流,河面上闪着碎银一样的波光,偶尔会有泼剌泼剌的声音时近时远地传过来,我知道那是不甘寂寞的鱼儿戏水时跳出了水面,也许它们是在追求飞升的快感,但也许是为了跳出水面来看月亮吧? 河的那边,紧挨着河的,是一带隐约的树林,树林不知为何呈现着一种厚重的颜色,仿佛一位故做严肃的假道学,而树林的上空,却漂浮着一层乳白的轻云,那层轻云缓慢地流动着,轻盈而又洒脱,像九天仙女的飘带
初见的时候我以为是雾气,但紧接着我就犹豫了,因为我觉得那更像月光
远处似乎是开阔的原野,原野的杨公祭是隐约的连绵的群山,原野上应该有如潮的虫鸣,虫鸣中应该有晚归的牧童或者农夫,辛苦劳累了一天后的他们,接受着月光的沐浴,享受着月光的抚慰,心情变得宁静而幸福
骑牛的牧童也许会吹起清新的短笛,荷锄的农夫也许会唱起古朴的山歌
遥远的群山里有高崖深谷和流泉飞瀑,有四时轮番开谢的芬芳的野花,有无数诗意的栖居之所
高山托出一轮明亮圆润的月亮,月光如水一样洒向大地
我想起了《贵妃醉酒》中高贵华美的场面,想起了婉转优美的歌唱:海岛冰轮初转腾,见玉兔哇,玉兔又早东升
那冰轮离海岛,乾坤分外明,皓月当空…… 这样的月光,应该不单单照在皇帝和贵妃身上,应该也曾经照在李白、苏轼身上,应该也曾经照在普通百姓身上吧?月亮是夜的眼睛,没有月亮的照耀,黑夜就只剩下了黑暗
月亮是诗意的,她是一首抬头就能够读到的诗,这首诗不单单是给皇帝和贵妃们读的,当然也不单单是给文人雅士们读的,她是给所有的人读的
但是不同的人都觉得自己读懂了她,而且都非常投入地沉浸到了她的意境里
月儿弯弯照九州,几家欢乐几家愁
为什么李白诗中的月光总是带着失意和忧伤?是什么原因促使苏轼写下了“狂云妒佳月,怒飞千里黑
佳月了不嗔,曾何污清白”的诗句? 那些月光明亮的的夜晚,那些文人雅士心目中的神仙境界,我也曾在古旧的诗文里和这样的情景一次次不期而遇,并且在开始的时候,年少的心也曾经酸文假醋地激动不已,但是长大后我知道现实中的情景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
所幸的是,月亮是超脱的,她像一位美丽无比的女子,虽然有成千上万的痴情的追求者,却从来没有动过下嫁的凡心,所以她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,她要照耀每一个角落,她要照顾到每一个人
她是大地的母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