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食之宜忌
“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,食之有妨,反能为害。……若得宜则益体,害则成疾,以此致危。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,调摄情志、调剂生活等方法,从而达到保养身体、减少疾病、增进健康、延’年益寿的目的。”说明已认识到了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宜与忌、利与害的辩证关系。因而,辩饮食之宜忌是食养的原则之一。一般说来,体质偏热者,进食宜凉而忌温;体质偏寒者,进食宜温而忌凉;平体之人,宜进平衡饮食而忌偏。
平衡膳食
安身之本必资于食,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。红枣用水泡软洗净后,同米下锅大火煮开,然后用文火慢慢熬煮,待熟后粘稠时,放白糖,调匀即可。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的饮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,可以推迟衰老的发生,可以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,因而,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方面、合理、互补,即平衡膳食的原则。例如:《素问藏气法时论篇》记述的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益精气。
主要包括:经络养生、体质养生、气功养生、运动养生、房事养生、情志养生、睡眠养生、环境养生、起居养生、膳食养生、顺时养生、四季养生、乐娱养生、部位养生、药0物养生、沐浴养生、减毒养生、静神养生、瑜伽养生等内容。养心要心静自然,自己达不到的事情,不要去想它,不要妄想,不要过分的追求,要知足者常乐。一睡眠,二便利,三饮食。讨论专题是有民间中医网论坛发起并组织网0友和医护人员进行研究学习的,主要目的弘扬经典中医知识,挖掘民间中医方剂,推广中文化,扩大中的影响;介绍民间中方,医师,中知识,传播中文化,增进人们对中医的了解。客观、公正、通俗地介绍中医,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对中医的理解,并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增加人们对中医的正确认识。发布和交换中信息、国家政策、科研成果等。
食疗养生
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中华民族优l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,是因为这种文化与人民身心健康息息相关。正确理解的本质,使民众树立唯物辩证的养生观,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在。
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医偏向于治l病,并兼养生。养生不治l病,着眼点在“治未病”,即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者促进身体的康复。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来自于人民,来自于实践。
《黄帝内经》讲:一年有四时,一天也分四时。按平均分配的方法计算,3:00~9:00(以北京时间计,下同;其它地区需考虑时差因素)是一天的春季,9:00~15:00是一天的夏季,15:00~21:00是一天的秋季,21:00~3:00是一天的冬季。以行养筋不拘形式的步行,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锻炼,对身体的新陈代谢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,并能提高机体的抗病作用。冬季万物潜藏,春季万物复苏。因此,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人们早睡早起。甚至儿歌也唱道:“早睡早起身体好。”可惜的是,当代人普遍睡得晚、起得晚,与太阳的起落相悖,导致了众多人群进入亚健康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