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,家庭特困难,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,母亲不识字,父亲识得字也不多(尽管他当过文书),他们唯一能做到的是拼着命下苦力挣工分,但苦了一年到年底分的口粮也只是一麻袋麦子和两口袋玉米
我们姊妹五人年岁都差不多,就是想干童工队里也不要,为使我们姊妹活下去,父母不打算让我们全都上学,哥哥是老大又是长子,父母咬紧牙关供哥哥读书,两个姐姐只上了两年学就被迫缀学干家务,当然还要带好我和弟弟(那时谁家的孩子都是大的带小的)
每年分的口粮再怎么省吃简用也不足半年,下半年几乎都靠借粮度饥荒
在如此艰难的生活条件下,我到了上学年龄
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高高兴兴去上学,我羡慕的小眼发直
终于,我趁着姐姐做饭时,一溜烟跑到了学校,请求老师给我报了名(当然学费是欠着的),回家后,给父母和姐姐立了“军令状”——每学期考试若拿不回奖状就自动退学
那年,我七岁
在城市的边缘,也有一些游匠在走动,“修液化气、热水器、电冰箱、通下水道、修门配锁……”他们或背着一只工具包,或踩着一辆破三轮,手里执着一只扩音喇叭走街串巷
有时竟也碰到一两个磨刀匠,在老街区的巷弄里,三五个老婆子正挑挑捡捡家里的破烂,准备卖掉
现在穿衣穿裤,都买现成的,成衣铺比以往少了,家里的缝纫机都当废品卖了,就是留几把剪子还有用头
老人家不喜欢新玩意,旧的五麻子或是张小泉剪子一直不舍得扔弃,隔三差五的还拿它铰这铰那的
镪刀匠现在不多见,难得听到吆喝声:“磨剪子来――镪菜刀!”,听到一声半声,也激动得如要见个旧友一般
忙不迭地跑到楼下叫进院子
可现在的镪匠的要价也不同以往了,按刀论价,现在剪子五花八门,不铆死铆,改用螺丝,剪子腿也是塑料的合金的都有,不好随便动了,连刀刃都改成不锈钢的了,于是就不用先镪锈后上油的老程序
直接大卸八块,逐个弄好了,再依原样装上
菜刀也是五花八门,“哑巴牌”“康厨夫”“张小泉”“五麻子”“张麻子”“李麻子”……反正做刀的多半是“麻子”
刀好看是好看了,可不耐用,稍一用力就卷刃
镪刀匠们的“家伙”也多了,类似于气割气焊的工具用来热锻刀刃,他拿锤子敲敲刀口,说:“得换个刃”,电砂轮磨平刀刃,再拿出一块特种铬锰钢条,再用气焊焊上,锻、淬、再锻、再淬……一把好刀就成了,磨刃,上油,拿一根粗铁丝,放在板凳上一剁,“叭”铁丝应声断为两截,刀匠脸上不无得意,旁观的主人看得不胜欢喜
旧式的镪子也不用了,改电刨、电钻、电磨,这就是现在的磨刀匠们
他们还能够修锁配钥,小电器小五金,无所不能
从口音,年轻的在三四十岁左右,淮北口音,更老点的几乎绝迹了,他们应是黄河以北的人,口音硬梆梆的嘎嘣脆
“拉磨”带了一本书来,是关于泸沽湖的民风民俗的小册子,里面的人,是一个叫某某拉木的人写的
“拉磨”说,是我哥
我问“拉磨”全名叫什么,他说了,可是我听不清楚,他的民族名字翻译成汉语,我听不明白
我茫然不解,他们的姓氏怎么那么怪
“拉磨”笑笑,说,就叫我“拉木”吧,我们摩梭人男孩都叫“拉木”,女孩都叫“拉姆”
哦,看来,我的忆苦思甜的想法是只是汉人固有的了
Xiaolek的书包和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好朋友
母亲在麦子成熟的季节总会坐立不安,在麦子开花和叫嚷的日子里,在收割机轰鸣着开过原野和道路的时候,我可以感受得到她的忧郁
以上就是关于⒈元⒈分红中麻将二人跑得快今日重大通报全部的内容,关注我们,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。